壁蝨.jpg  

焦蟲Babesia

是一種血液寄生蟲。該寄生蟲有相當多的種類,主要感染血液中的紅血球。
在台灣,又以下列兩型最為常見:犬焦蟲(Babesia canis)、吉布松氏焦蟲(Babesia gibosni),
主要寄生於犬隻的紅血球內。

 

傳染途徑:
焦蟲不能從動物直接傳染到另一隻動物,主要是經由壁蝨叮咬所傳播,
另外,也可以藉由輸血而感染,及經由胎盤感染給胎兒。
所幸本病並非人畜共通傳疾病。

 

症狀:
不像許多其他的疾病,狗焦蟲的感染症狀,幼犬比老犬輕微。
症狀的輕重取決於寄生蟲的類型、感染的程度和狗的免疫狀態。

因為蟲體寄生在紅血球上,會造成紅血球的破壞,在大部份的感染犬會出現貧血。

急性的焦蟲感染症可能出現發燒、貧血(導致黏膜蒼白)、心跳加速、
呼吸加快、沒有食慾、精神沉鬱、虛弱等症狀,並常見溶血的現象。
尿液呈褐色、黃疸、出血斑、也可能可以見到肝脾腫大,視其病程而定。

而慢性的感染可見到的有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症狀。
如果大量的紅血球同時破裂,會出現發燒、嘔吐、腹瀉、黃疸和腎衰竭。
有時會出現皮膚的病變。罕見地,被感染的細胞凝結成塊,阻礙小血管的血流,
而引起神經系統異常和肌肉無力。

此外,血液中血小板會大量減少,白血球可能會增加或是減少,
或是有腎衰竭的情況產生。

有時, 相同的扁蝨能傳染狗焦蟲症(Babesia canis)和其他的血液寄生蟲,
像艾力西體(Ehrlichia canis)等,共同感染,而引起狗嚴重的貧血。

焦蟲症也可能呈慢性型發生。狗會有反覆的發燒, 失去食慾而且變瘦

 

診斷:
能由顯微鏡下檢查發現血或組織裡面有焦蟲寄生蟲的存在而確診。
這種方法,找到焦蟲當然是可以確診,
找不到焦蟲,卻不能說一定沒有,畢竟只是抽樣而已。
所以還是要使用血清學的 (血檢) 測試來診斷比較確實。

 

治療:
治療狗焦蟲症需要使用非常特別的藥物。
Babesia gibsoni治療上較Babesia canis困難,蟲體清除率也較低,
需要較長期的監控其血液值、臨床症狀、和血片中的蟲體
是否持續出現來評估是否需要持續的治療。
治療焦蟲的藥物包括 diminazene aceturate 和 pentamidine isethionate 。
一般至少需要四個療程以上(每一療程為一星期)才能停止治療。
其他可選用的藥物包括有Imidocarb diproprionate,此為FDA核准用藥,
但與diminazine aceturate相較之下,費用較高。這些藥物可能成功的治療疾病,
但是不能完全的除去焦蟲,因此他們常在動物受到緊迫或抵抗力下降的時候,
故態復萌的重返家園。
在貧血嚴重的情況下,通常需要輸血和做廣泛的支持療法來補寵物的體力
已增強抵抗力和抗體的產生。

 

後續治療:
•治療後可能復發。
•許多動物不論有無治療,會成為帶原者。
•帶原者的血片中可能看不到蟲體。

 

潛伏期:
疾病的潛伏期約在兩星期左右,
不過也有不少的狗狗潛伏期達幾個月甚至幾年等。

 

 

艾利希體Ehrlichia、犬艾利希體症Ehrlichiosis

是一種由立克次體所引起之血液疾病。
病原不是細菌也不是病毒,是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微生物。
它的大小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比病毒大,但是卻比細菌還要小。
菌體感染的標的細胞有白血球、紅血球及血小板等,菌體在細胞內增殖。

艾利希體的品種很多,感染不同種類的動物,有一些甚至會感染人類。

犬艾利希體症被稱為:熱帶性的犬全血球減少症(tropical canine pancytopenia),
犬出血熱(canine hemorrhagic fever),和犬斑疹傷寒症(canine typhus)。
病名雖然很多,但是病因卻只有一個就是艾利希體感染。

 

傳染途徑:
犬艾利希體的傳播是透過壁蝨(又稱扁蝨、蜱)叮咬,
會帶原傳播的壁蝨有棕犬扁蝨(Brown Dog Tick)、扁蝨(Rhipicephalud sanguineus)

以及長星扁蝨(Lone Star Tick)、扁蝨( Amblyomma americanum)。

未成熟的壁蝨在吸動物血的時候,由感染染艾利希體的動物吸入染艾利希體,
當這些未成熟或已成熟的壁蝨,爬到另外一隻動物的身上再去叮咬時,
艾利希體就傳播給另外一隻動物了。

艾利希體可以在發育中的壁蝨體內存活五個月以上。
換句話說,壁蝨在整個秋天都有感染性,並且一直到第二年春天。
本病是透過壁蝨傳播, 所以只要在能發現棕犬扁蝨(Brown Dog Tick)
和長星扁蝨(Lone Star Tick)的地方,幾乎都有犬艾利希體症的病例發生。

本病與其他立克次體性疾病一樣,也可能經由輸血的醫療行為而造成醫源性的感染。

 

症狀:
本病可分為三期:急性期、亞臨床期、慢性期。

一、急性期
急性期通常在被感染的壁蝨叮咬後約 1-3週出現症狀,病程大約延續 2-4週。
艾利希體在受感染的單核細胞內進行複製,在藉由血行到達體內各個組織器官。
病原體在動物體內擴散後,由其在微血管,可引起血管炎。
因病原體會破壞單核吞噬系統的單核細胞,所以會造成白血球減少症、
血小板減少症、再生不能性貧血,所以易引起血斑、鼻出血。
此外,病原體還會隨著血行到達淋巴結、脾臟、肝臟、以及骨髓。

感染艾利希體的結果導致淋巴結病變、肝臟和脾臟的腫大,
而貧血、發燒、倦怠、抑鬱、嗜睡、食慾不振、呼吸急促、關節疼痛僵硬、
皮下瘀血等是常見的症狀。

眼睛的症狀比較少見,但是仍然可以看到有角膜的混濁、前葡萄膜炎、
眼前房出血、視網膜血管扭曲、視網膜下出血、視網膜剝離、失明。
其他的症狀還有嘔吐、眼睛分泌物或是膿樣分泌物、跛行、共濟不能、呼吸困難。
許多狗狗能耐過感染,如果牠無法自己克服,就會進入亞臨床期。


二、亞臨床期
在亞臨床期,病原體仍然存在於動物體內持續對身體造成感染。
此期動物可能一切正常,或只出現輕微的貧血。
這個時期可長達數月至數年之久,艾利希體大多數躲在脾臟裡,
最後狗可能因抗體的產生,完全排除艾利希體,
或是無法清除病原體而持續的感染進入慢性期。


三、慢性期
在慢性期的時候,症狀可能輕微也可能嚴重。
常見的症狀有衰弱、慢性體重減輕、抑鬱、食慾不振、憔悴、
黏膜蒼白、貧血、神經症狀、出血、眼睛發炎、後肢水腫、陰囊水腫、還有發燒。
血球檢查可以發現所有的血球都下降而且血球的外觀不正常。
只有淋巴球可能上升或外觀正常,這常會和某種型態的白血病混淆。
除此以外,二次性的細菌感染、原蟲感染、間質性肺炎、腎衰竭、
關節炎也會發生在嚴重的慢性期。

如果變成慢性感染,一旦狗的抵抗力下降或在緊迫的狀態下,
就很容易再復發。

 

診斷:
一、臨床症狀
(1)發燒:通常犬隻肛溫超過40℃以上要懷疑
(2)貧血:口、舌、眼黏膜蒼白
(3)身上出現紫色出血斑
(4)觸摸身體時疼痛、哭叫
(5)流鼻血
(6)後肢麻痺或無力
(7)平衡失調

二、血球數、血液生化檢查
紅血球、血紅素與血容比值均偏低。
血小板數量的減低。
總蛋白、白蛋白減低。

三、血液抹片
有時候在常規的血液抹片中可以看到細胞裡面有病原體,
這種狀況通常只在急性期的幾天裡面才看得到,所以只以這種方式檢查很容易產生失誤。
四、血清學檢查
目前市面上有兩種血液檢驗來測定艾利希體抗體 (身體所產生的一種對抗感染蛋白)。
一種間接免疫螢光抗體試驗「the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IFA) test」,
和另外一種ELISA test。

抗體在感染的早期可能無法測出,因為抗體的產生需要一段時間。
此外重病的狗可能無製造出足夠量的抗體讓我們可以檢測出來。
檢測為陽性僅代表這隻狗曾經感染過艾力西體,不見得現在得的就是這個病。
在急性期, 抗體會顯著的上升所以最好是間隔兩週做兩次檢查,並比較其結果。
如果狗確實感染,兩次的結果比對,第二次抗體會顯著的上升。
感染後的抗體可以持續一年或多年,但是不會讓狗終身免疫,
犬艾利希體症可能會再度發生。

五、PCR 檢測
一種比較新的檢測(聚合酶連鎖反應),它是檢查病原菌本身,
而不是間接的檢測抗體。
但是很不幸的,這種檢查無法區別死的或是活的艾利希體,
也因為如此,通常建議檢測PCR的時候,配合最少一種其他的抗體檢查來確診。
PCR 此檢驗的準確率雖然高,但驗驗費用高,檢驗時間長。

 

治療:
最常使用的就是四環素類的抗生素(Doxycycline 或 Tetracycline ),
以往的治療期約3週,但是由於近年來慢性感染越來越嚴重,
多數已經改為四週的治療,雖然很多臨床的症狀在給藥幾天之後就會消失,
但是仍然需要吃一個月的藥來完成艾利希體的治療。

依照疾病嚴重程度不一,有些狗狗需要輸血或是靜脈點滴注射治療,
一般來說,正確的診斷及處置下,急性期的預後良好,
如果不幸進入慢性感染的狗狗,通常癒後都不是很好。

臨床研究短暫的使用四環素會導致治療失敗,
所以當狗狗感染艾利希體而需要吃四環素時,
不能短暫使用,也不能隨意停藥。

除了四環素類的抗生素以外,Imidocarb dipropionate注射藥物有時候會和四環素合併使用。
Imidocarb dipropionate,注射一次即可,極為有效,但是有的地方可能買不到此種藥物。


艾利希體對身體的損害,有時是由狗自己本身免疫反應所造成的,
因此,如果發生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或血小板減少症,
在急性期需要使用類固醇( prednisolone)來抑制過度的免疫反應。

 

 

萊姆症Lyme disease
是由一種名為伯氏疏螺旋體 (Borrelia burgdorferi) 的微生物感染
而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

此微生物主要生存在硬蜱 (Ixodes) 屬的壁蝨或其餘吸血昆蟲的腸道內。
當壁蝨或其他蚊蟲、跳蚤叮咬人或動物時,會藉由唾液進入體內,
會造成人體或動物關節及神經相關的症狀。
它首先影響皮膚,然後是關節,神經系統,
如果不進行治療的話,甚至可能波及其他器官。

 

傳染途徑:
本病遍佈北半球,尤其是北回歸線以北。
大部分的歐洲及亞洲國家皆有病例,在美國是最嚴重的蜱媒介人畜共通傳染病。

本病最常發生之時節為5-11月,即蜱的活動期。

可感染多種哺類動物,亦曾見於鳥類。

其由一種硬蜱Ixodes媒介,此種蜱之生活周期:
由母蜱產卵、孵為幼蟲、形成蛹、最後化為成蟲,
其週期為 2 年,除很少經卵傳播以外,此期間之幼蟲、蛹及成蟲均會吸血,
幼蟲時吸食小動物如白足鼠Peromyscus leucopus之血,
而此種鼠是伯氏疏螺旋菌之保原動物,若其吸食為本菌帶原者,
則當其化為蛹及成蟲時均俱感染性,再叮咬動物或人類均可造成感染。

本菌會進入蜱之消化道經某種酵素之致活及作用而發育,
當蜱叮咬染動物或人類時,病原菌再由其消化道進入被感染動物或人類而感染。

 

症狀:
感染初期,被壁蝨叮咬後3至30天中,有 60-80% 病人會出現圓環狀的皮膚症狀,
稱作慢性遊走性紅斑 (erythema migrans),可能會有局部灼熱感。約在3至4周消退。
其他症狀類似感冒,產生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疲勞、寒顫、肌肉關節疼痛等。
本病若未經治療,後期可能引起之症狀,包括關節炎、心臟炎、
神經炎、顏面神經麻痺、關節腫脹等。

 

潛伏期:萊姆病的潛伏期3~32天,平均7天左右。

 

臨床症状可分三期:
第一期:主要表現為皮膚的慢性遊走性紅斑,見於大多數病例。
病初常伴有乏力、畏寒發熱、頭痛、噁心、嘔吐、關節和肌肉疼痛等症状,
亦可出現腦膜刺激征。局部和全身淋巴結可腫大。
偶有脾腫大、肝炎、咽炎、結膜炎、虹膜炎或睾丸腫脹。

第二期:發病後數周或數月,約15%和8%的患者分別出現
明顯的神經系統症状和心臟受累的徵象。

第三期:感染後數周至2年內,約80%左右的患者出現程度不等
的關節症状如關節疼痛、關節炎或慢性侵蝕性滑膜炎。
以膝、肘、髖等大關節多發,小關節周圍組織亦可受累。
主要症状為關節疼痛及腫脹,膝關節可有少量積液。常反覆發作。

 

犬依年齡、品種及性別呈現不同之症狀,
肌肉關節病症(limb and joint Lyme Borreliosis, L/JLB),可分成三種:

第一類型,患犬突然發病,跛足、發燒、昏睡、無食慾及局部節痛,
一或多關節腫大,有時不腫但關節觸診覺痛及跛行,
体溫 38.9-41℃,腋窩及膝膕淋巴腺病症。

第二類型,較少發生肌肉關節症。患犬厭食及沮喪無精神,40-40.8℃高燒,
不願移動,頭頸觸診生疼痛,腋窩及膝膕淋巴腺病症。
此種犬之症狀較類似人類之萊姆病徵。

第三類型在犬較少見,呈非急性症狀,包括間歇性非持異性跛足,
體溫正常或略上升,食慾減少,略昏睡,
體檢未發現關節或肢之痛或不正常,無明確之症狀,
使用抗生素一般均可使其症狀舒解。

 

診斷:
1.PCR
2.間接螢光法(IFA)或酵素標示法(ELISA)

 

治療:
萊姆病死亡率不高,但會造成關節或神經之嚴重慢性傷害,也有造成心肌炎的可能。
不管在感染的早期或晚期,投予藥物的療效皆佳。
早期可使用抗菌劑Amoxicillin、Doxycycline、Erythromycin治療14至21天,
晚期則可能需再一次的療程,使用靜脈注射Cephalosporin或Penicillin等藥物
21至28天通常是很有效的治療方式。

犬之治療常會轉為慢性或以後再發,故有人認為連續使用抗生素 4 週較為適當。

 

 

****預防勝於治療,防止狗狗被壁蝨叮咬為最上策****

 

資料來源:
http://www.tgs.com.tw/petdisease.htm
http://www.petcare123.com.tw/petdata/dogs/infection/Babesia%20canis.php
http://www.pdatw.com/news_view.aspx?sno=101&menuNo=48
http://www.petcare123.com.tw/petdata/dogs/infection/Ehrlichiosis.php
http://www.propetcare.com.tw/diseaseshow.asp?num=8
http://sanimaldise.nvri.gov.tw/fmodule/Disease.aspx?DiseaseID=YcZwg6B8hRo%3d
http://www.ncyu.edu.tw/ncyuvh/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0964
http://vettech.nvri.gov.tw/Articles/colloquium/647.html
http://www.dls.ym.edu.tw/neuroscience/lyme_c.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ko(小米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